Jump to content

有關於涅槃與菩提的迷思一問


還君明珠

Recommended Posts

法父好,師兄師姐大家好好,弟子晚輩一直以來深陷在誤區與魔障之中,這回決定來把以前不懂卻自己裝懂的事情一塊問個清楚明白。

從今後會陸續釋出從以前累積起來,不曾過問,卻自以為自己已經悟明白的問題,如有師兄師姐知道答案就請為晚輩解惑。

____

1、第66頁《涅槃》表示,「涅槃是修成高法身的專用詞」。「是法身將色身的三魂七魄帶走、隱入法界這個瞬間就叫做 涅槃」。

晚輩弟子想請教,若是修煉者在生前修成了中法身(含以下),死後中法身(含以下)是否也是同樣的,把修煉者的三魂七魄帶走,隱入法界呢?而這個瞬間又該如何稱呼?

2、第78頁《菩提》的解釋中,法父提到了,要證羅漢果必須覺悟了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然後修八正道,即可證聲聞菩提,也就是羅漢果的菩提。接下段

要證辟支佛果,必須修羅漢道,少許渡人,並且覺悟菩薩境界,‘開始學習捨棄’: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,即可證緣覺菩薩,也就是辟支佛果。

這兩條描述透露出的訊息是否就是告訴我們在世時,當我們遇見法父與寶典時,我們可以為自已想走的道路來預習的功課---成就羅漢道的方法便是[覺悟了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然後修八正道];

而為自己想走往的道路預習的功課---成就辟支佛道的方法便是[必須修羅漢道,少許渡人,並且覺悟菩薩境界]再加上[開始學習捨棄: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],

是否能用這樣的含義來解讀呢?

3、第79頁同註釋,《菩提薩埵》的說明當中,未提到,修練菩提薩埵必須承襲「修辟支佛道」的方法,只表明‘菩薩必須捨棄’: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。並將了脫生死之法,普惠眾生。

請問法父在文字中沒有提及菩薩要承襲修練羅漢道或者修辟支佛道,是因為漏掉了呢還是確實沒有必要承襲呢?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  • 版主

1. 若是修煉者在生前修成了中法身(含以下),死後中法身(含以下)是否也是同樣的,把修煉者的三魂七魄帶走,隱入法界呢?

* 是。

而這個瞬間又該如何稱呼?

* 沒特別稱呼。 各宗教也許有它自己的稱呼。

 

2. 是。

 

3.  二者主要的差別,是在於渡眾時能不能做到沒有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的分別。將了脫生死之法,普惠眾生。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44 分鐘 以前, 青陽德豐 said:

3.  二者主要的差別,是在於渡眾時能不能做到沒有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的分別。將了脫生死之法,普惠眾生。

謝謝德豐大師兄耐心回覆,破除了我過去自大愚昧的認知。
為表對於傳法謹慎、警惕的態度,繼續補充要詢問的內容,煩請大師兄確認。

請問師兄指的二者,是否為 證辟支佛果 與 證菩提薩埵,這二者?

還有,在證菩提薩埵的說明中,法父未提及需要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修習八正道”原因,是因為,一旦能做到捨棄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的分別,將了脫生死之法普惠眾生的階段時,就同等於默許的符合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與八正道”的條件了,因此法父在撰寫教典時才沒有特別附上這段,是這個意思嗎?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  • 版主

請問師兄指的二者,是否為 證辟支佛果 與 證菩提薩埵,這二者?

* 是。

 

還有,在證菩提薩埵的說明中,法父未提及需要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修習八正道”原因,是因為,一旦能做到捨棄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的分別,將了脫生死之法普惠眾生的階段時,就同等於默許的符合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與八正道”的條件了,因此法父在撰寫教典時才沒有特別附上這段,是這個意思嗎?

* 對。

 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13 小時 以前, 青陽德豐 said:

請問師兄指的二者,是否為 證辟支佛果 與 證菩提薩埵,這二者?

* 是。

 

還有,在證菩提薩埵的說明中,法父未提及需要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修習八正道”原因,是因為,一旦能做到捨棄賢愚、貴賤、遠近、親仇、愛恨、恩怨的分別,將了脫生死之法普惠眾生的階段時,就同等於默許的符合“覺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與八正道”的條件了,因此法父在撰寫教典時才沒有特別附上這段,是這個意思嗎?

* 對。

 

感恩師兄為愚劣晚輩耐心說解說法典,實感德澤!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您需要創建一個帳戶或是登入才能回覆文章

您需要成為會員才能發表評論

Create an account

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. It's easy!

Register a new account

登入

現有會員按這裡登入

現在登入
×
×
  • Create New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