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mp to content

人身難得


小立

Recommended Posts

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此身不向今生渡,更向何生渡此身? 很多佛教團體闡述修道重要性時,常常會提到這段話。不過,今天我只想分享自己對人身難得的感受。

 

很小,就聽過人身難得這四個字,但人身真得難得嗎? 先前我是沒有感覺的,畢竟從有認知,我就是人了,即便坊間有很多前世的探討,講述的前世也是人,所以好像大不了就是人死了,自然再投胎轉世為人,所以人身有難得嗎? 一直到讀了教典,看了一些論壇的文章,才逐漸有了「人身難得」的感覺。怎麼說呢?

 

教典1之卷一(四、輪迴)中說「每一個靈魂都是從很低級的生命體開始生活、學習,逐步進化,最終轉生為高級生命體,這是靈魂的進化過程。….. 靈魂提高層次,從而獲得更加完美的身體。….. 審核結束後,才能確定該靈魂接下來應該得到一個甚麼樣的身體。….. 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”色身”,都是靈魂的房子。….. 人身難得。我們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個做人機會,並且應該保握住這個機會,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昇華。」。P171說「”旁生道”也擁有它們的修道法則。法則上所規定的修道原則是: 必須按照靈魂層次,”次第”向上、一步一步地往上修。最後,累積到500年以上的”道行”時,才可以向有關機構提出申請,要求轉世做人。有關機構接到申請後,將會進行考察審核,然後做出決定—退掉不夠層次的,達標的發給證書,讓他們排隊輪候轉世投胎的名額。」P172又說「”旁生”就是這樣不斷地輪迴。有的到了高層次動物,很可能在再轉世時,又做了低層次的動物。上下層次來回輪轉。」所以,人身及動物都是靈魂的住房,因此當我們把地球上的生命體全部包含進來時,七十多億的人口是色身的大宗嗎? 小小一窩螞蟻窩,可能就有上千上萬隻以上,牧場裡的蒼蠅蚊子,總是讓人有揮舞不完的感覺,這些林林總總,大大小小的生物通通放到分母的時候,以數量而言,人的比例應該就不是大數了,因此以機率而言,身而為人,確實是渺小的;雖說,靈魂層次的提昇,可以申請到較好的身體(比如人身),但這還要看是否累積500年以上的”道行”, 500年以上的道行我要賺多久? 不知道。把它化作現世生活來看,市面上的房屋(好比色身)何其多?有二手房,新房,小套房,大別墅,坐落在車水馬龍中的或是山明水秀之地的;山明水秀、生活機能方便的房子(好比人身),當然是首選,但其數量也稀,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,也是問題,好不容易,準備妥當了,發現登記購買的人大排長龍,輪不輪的到自己實在也沒有保握,如果買不到,就露宿街頭了嗎? 不可能也不願意呀,只能退而求其次,找次等或者次次等的房子囉。這麼說來,今生能身而為人,是多麼殊勝的一件事。

 

而當擁有”難得”的物品時會怎麼對待? 設想自己擁有一個曠世古董,基本上應該會想盡辦法保護它,也希望古董可以增值,所以會把它放在合適的溫度濕度的環境,小心翼翼不破壞它,努力維持現有狀況,行有餘力,可能增加大家對古董的認識與喜好,擴大需求,提高古董價值。那再回頭來看看我怎樣對待這個難得的人身。首先,是否給自己安置在適當的環境? 例如,最近的COVID-19疫情全球席捲,有減少自己曝露在危險的區域嗎? 平常走路時是否一直當低頭族,無視過往的車潮? 日常生活中,是否適時運動,注意營養,維護好自己的健康? 並且,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,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,行善積德,積累這個色身的文化素養,努力修行,讓它增值呢? 想想,自己並沒有盡一切努力,好好保握此身為人;因為年輕時候,雖然沒有揮霍青春,但也不認為修身養性是迫切需要做的事情;現在有點年紀了,但很多事情有了既定的模式,對於改變,對於學習新事物,也會懶怠或害怕,我並沒有努力去增值自己。只是進了青陽大門,在法父與諸位師兄師姐的引導下,有很微幅的調整,不過歲月有限,應該是要加大步伐前進才是。而現在,再看身邊的長者,固守成規,認為自己一隻腳已經踏進棺材,學習青陽或者一堆有的沒有的,又有甚麼用時,一來為他們著急,一來借鏡警惕自己。

 

而這麼難得的人身,也難怪德豐師兄要說「肉體是法界的資源,並不是完全歸自己,更不是自己能夠說了算。所以說,自殺也是一種殺生的行為。」(參照法雲論壇/論法理/有些「大師」的肉體雖活著,但靈魂已在地獄受刑….)就像持有曠世古董之文化遺產,怎可任意拋棄? 那已經不是自己要不要擁有要不要增值的問題了,而是有一份責任與義務。

 

當然,人身是報身,是來承受苦樂報應的,因此對於身為人之殊勝,或許有人會不以為然。但也像教典1,P114所說「整個”色界”就是一個大牢籠」,好歹,我們應該是處在一個比較有辦法改善牢籠狀態,甚至跳脫牢籠的情況吧。(請參照參照法雲論壇/論法理/「意念」VS.「意念力」)

 

人身真的是難得,願自己與看此文的您,從現在起,好好保握身而為人剩餘的歲月,不要死亡來時,才亂投醫亂吃藥,害怕人身的消失。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  • 版主

 

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文章,笔者拜读后也深有感触。我懵懵懂懂活了半辈子,一直对自己身为人,不以为然,并且想当然,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,大不了,五百年后又是一条好汉;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好好照顾。小时候家里困难,有一年中秋节,看见饭桌上放了一块很硬的北方月饼,在那个年代,是难得的美味呀!我竟然一口气都吃了,从此落下了胃病。年轻时又肆意践踏、透支身体,为了减肥还营养不良。

如今有幸得闻青阳正法,法父法母慈悲地教育,还有众位师兄师姐们的提点,才明白人身的珍贵。尤其是经历过生死的人,才更加珍惜灵魂的这个载体。否则如何“借假,修真呢“?

 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  • 2 weeks later...
  • 授課專師

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此身不向今生渡,更向何生渡此身? 」我第一次看到這四句偈語,內在突然而來的情緒,難以描述;就好像很熟識,一種高興的重逢!但又像是很遙遠,不知如何走近!現在知道是靈魂的反應和提示。當然那時不知其深長意義,但感覺這對我是非常重要,我一定要去了解其意義。意念經過大腦就產生動力,想要了解其意義,就要去尋求。幸運地我接觸到青陽禪法,跟著能參讀法父的兩本教典,還有機會入門在法父的教導下修行!

修行的結果是建立正知見基礎之上。意念偏了,意念力多強也不到目標,因為思路錯了,去到的地方不一樣。正如現在疫情,以個人權利思想去演譯社交隔離,和在個人應有責任去減低病毒傳播,就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。

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由無知開始,經親友、環境、社會的教育和薰陶,有了意識和習慣。在大氣侯、大眾影響之下,我們對待自己的色身無論是思想上、行動中都是背道而行。這就是「無明」。  [走出現代佛教誤區] p146-7 "因為"看不透"人生、"看不透"世界、"看不透"這個我,所以稱為"不透明"的"認知"。例如:有一潭水,由於混濁而不能見底,在沒有深入瞭解的情況下,不知水有多深、水中有何物。因此站在水潭邊上的諸位觀察者,會產生不同的看法。這些現象綜合起來,就是"無明"的表現。"

色身是法界的資源,這知見提醒我們對自己色身的責任。世界風氣是專注權利和自由而忽略了責任。病毒正在威脅全球的時候,春至帶來風和日麗,不少國家的人民不耐自隔離,連羣結隊的在沙灘上享受陽光。 見一些報道圖片,人羣密麻地躺在沙灘上,父母帶著嬰孩,小童群結嬉戲。 享受比生命更重要、病毒不侵我的思維,是否有點顛倒夢想,不分輕重,本末倒置?

感謝小立師兄和我們分享應該如何對待難得的色身。現時大多數人其實每天都是在虐待我們寶貴的色身,因為概念不對,思維不對,養成很多壞習慣。 我個人體驗,無論我多想的去修改,但一下子壞習慣又跑出來了!要修改真的需要有很大的意念力!

生命珍貴且短暫,現在回頭一看就知道浪費了很多時光。不把握今生此刻,更待何時?!加大步伐前進!??‍♀️??‍♂️?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  • 2 weeks later...

後記

前陣子,回家探望長者時,也跟長者分享此文的心得。長者的回應,倒是讓我突然體會"深悟"的重要,在此與各位分享。(雖然有點小題大作,但這畢竟是我的成長,? )

 

一開始,長者跟我以前一樣,告訴我,「人身難得」這句話很早以前就聽過,也看過書上寫囉。是的,看過聽過,表示這不是一個新的資訊,但是,您認不認同贊不贊成,是另外一件事。突然之間,我忽然明白了深悟的重要性。我相信看過法父教典或論壇討論的,一定對〃深悟、苦修、巧練〃並不陌生,然而何謂深悟?為什麼要深悟?我看過聽過,明白書本文字上的意思,甚至可以旁徵博引,這樣是悟嗎? 是深悟嗎? 我覺得這樣只能確定是知識豐富,不一定是悟,當然更別談深悟。悟應該是要對書上所言,感同身受,或者明白這些對自己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,自己應該做怎樣的調整,而不單純是書上的名詞解釋而已。好比,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健康有幫助,但每天還是抽不出時間來運動,而且沒有運動,對健康狀況也沒有甚麼負面感覺,那運動對健康有幫助,充實量只是個知識;但是哪天,在朋友的邀約下,連續跑步個數十天,突然發現自己體力變好了,不再動不動就氣喘吁吁,這時,似乎”領悟”出運動真的對自己有實質的幫助;更甚者,自己突然得了重症之病,醫生說,除了醫藥,必須佐以運動,才能讓病情獲得某程度的控制,試問,想活命的人,這時抽不抽得出時間? 如果一不運動,病情馬上惡化,那還敢不敢不運動? 所以即便同樣都明白運動的重要性,但體會的程度不同,連帶地行為反應也會有強烈不同,這應該就是知識-->悟-->深悟的差別吧? 要深悟,才能產生堅強與持久的行動力,這對於不渲染神通力,強調修德的青陽禪法而言,就份外重要了。 再回頭想想,先前自己雖然也跟著書本講深悟深悟,但過往的我,其實在很大的一部分,只是在汲取資訊,增加知識,實在談不上領悟呀!! (不過,知識是根基,是孕育成長的養分之一,並非一無可取)。下次讀教典時,一定要用不同的心態去讀,相信應該會更有所得!!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您需要創建一個帳戶或是登入才能回覆文章

您需要成為會員才能發表評論

Create an account

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. It's easy!

Register a new account

登入

現有會員按這裡登入

現在登入
×
×
  • Create New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