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mp to content

「愛」


青陽慧明

Recommended Posts

  • 授課專師

“Whatever we do in life, we need to be loved. That we are lovable.”


"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,我們一定要被愛。我們要具有可被愛的條件。"



近年來社交媒體常流傳這些訊息,得無以數計的讚 like. 我年少那時代,沒有多人把「愛」這字掛嘴邊,亦沒有去想「被愛」的重要性。現今時代,最窩心動聽、最美麗、最具鼓勵性的詞語是「我愛您。您永遠是被愛的。」似乎「愛」能解決困難、成就所有,「愛」是一切。


我們被推動不停的去追求「愛」,努力的去提升「被愛」的條件;但都不是能夠真正的據有。因為「愛」祇是一種變幻的感受。「愛」就如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。亦正是這種「愛」和愛的背面 - 恨,牽引著我們的輪迴。我們的生活不繼循環於兩種欲望 - 獲取我們所愛的,排斥我們所憎恨的;輕微的引起負面情緒,嚴重的可以引發戰爭。世間上的「愛」通常都是為了自己所需所想而愛,「愛」是一種方法去換取他人對自己的愛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存和倚賴都離不開自私,祇是程度有異。我們不用看得很遠,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親友就能看到這些例子。沈迷於「愛」和執著於「被愛」的後果就是制做更深的自我、更多的依頼,帶來現時常見的情緒低落、恐懼症、公主病、自戀狂。


佛法提倡以平常心處理關係和感情,在責任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實行,有利於抽離私欲和對「愛」過份的憧憬與幻想。《佛說善生經》論述世人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。包括父母與子女的關係、師徒之間的關係、夫妻關係、主僕關係、親友關係、世俗與出家修行者之間的關係。焦點是啓發對各種關係和其責任上的領悟。有了正確的認知,願意履行自己的責任,在互動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信任、尊重、關懷和支持。


人除了有私愛,亦能展行大愛、普惠的博愛。每人都獻出一點愛,世界就會多一點美好。人活在世間,離不開「愛」。人在世間輪迴亦是基於「愛」。《十二因緣》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,是釋迦佛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,從「無明」到「老死」、過去世到未來世的十二個環節,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離。其中一個環節就是「愛」。若想切斷這循環,就要對「愛」有正確的了解,如何在這環節裡下功夫。


「愛」、「博愛」、「慈悲」將這些概念搞清楚,就能斗正偏見,提升思維的層次。可參考《走出現代佛教的誤區》p138 -139 :


「在人世間,一切愛心都是好的。在高層次的法理中,把博愛與慈悲分開,就是告誡修道者:愛是奉獻,但是在奉獻的基礎上,千萬別忘記解除輪迴、了脫生死!如此才不辜負佛丶菩薩的"慈悲心"。」


「"了脫生死"的第一個果位,就是羅漢果。一個生靈,要想跳出"色界"的"牢籠",必須斷除對"色界"的愛戀。對"色界"的愛戀,也是輪迴的重要因緣之一;愛戀的鎖鏈,牽引著眾生輪迴。脫離了愛戀的鎖鏈、跳出"三界"之後,如果想"再來"人間救渡眾生,那是基於"憐憫心"與"慈悲心",而不是為了博愛而來。」


末法時期,基於地球的損壞、道德的沈淪、人性的墮落,令人感到恐慌迷惘,害怕寂寞。「愛」的口號的興起,實是反映人心中的徬徨無緒 ,實是在說:我體驗到人生痛苦,所以我知您的痛苦,但愛莫能助。誰能滿足自己所需要的愛,誰能排除自己的恨。祇有正知見能除苦,滿足在內求。「愛」是苦的根源,真正的樂是出世間法。


「愛」是一種感受,愛心是世間法。「慈悲」是一種行動,慈悲心是施樂拔苦的出世間法,是解脫感受的枷鎖的方法。

鏈接到評論
分享到其它平台

Archived

This topic is now archived and is closed to further replies.

×
×
  • Create New...